虽说二胎、三胎政策已陆续开放,但目前还是独生子女家庭要多一些,所以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家里的大宝贝。
作为整个家庭的“核心”,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环节总会受到父母的关注,小的时候以保证健康为主,稍大一点,教育方面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。
其中,幼儿园是宝贝们离开家人的视线,真正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开始,所以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长辈们都非常重视。
而实际上,幼儿园这几年的经历也确实会给小朋友带来很多影响。
一方面,一个优质的环境、有爱的老师和集体,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以及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正确方式;另一方面,幼儿园还有一个功能,就是给上小学打好基础。
为了更好地衔接小学生活,一些幼儿园会在大班设置基础知识课程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“学前班”。
但为了避免超前教育的出现,,在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,这种“抢跑”的做法已经被明令禁止,同时配合这个政策,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方式也会发生一些调整。
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有“大动作”,预计将于22年秋季实行
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,素质学习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。
分数不再是代表一切的“万能法宝”,学生们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标,所以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减负已经成了一种大势所趋。
比如从2021年实行的“双减”政策,就是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减轻学习负担,让教育回归校园。而出于对低龄学生的保护,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也将有“大动作”。
从教育部发布的相关通知中来看:禁止幼儿园小学化,要求小学一年级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,课程要以活动为主,指导意见预计22年秋季实行。
这意味着,取消小学阶段“学前班”,已成定局,小学一年级会承担幼小衔接的主要工作,对知识的传播不作为重点。
“学前班”存在哪些弊端呢?
为什么教育部门要明令禁止“学前班”的存在呢?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已经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的弊端。
首先,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,势必会忽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长,所以过早地接触基础知识会影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。
其次,对于低龄儿童来说,学习成绩在这一阶段并不是重点,孩子们的品质教育问题更关键,只学会了学习是不行的。
另外,“学前班”的存在也会扰乱最基本的教学秩序,在幼儿园里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学完,不仅会出现“二年级现象”,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,影响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,对心理造成伤害。
这样看来,现在取消幼儿园“学前班”,把教学任务转移到小学是一个合理的安排。
针对这样的调整,家长和老师却笑不出来了
虽说这样的调整是利好之举,可“学前班”的逐渐消失,还是让家长们的心里却犯起了嘀咕。担忧以后小学一年级就不再授课,主要以生活、游戏为主,而且如果孩子上了一年级就只玩不学习,那么未必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毕竟将来孩子还是要面对中考、高考的筛选。
家长们的担忧可以理解,不过大家没必要过度解读,毕竟小学依旧属于义务教育阶段,整个地区的教学大纲、授课安排都是同步的,最终同学们依旧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,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差距。
另外,对这个调整感觉比较焦虑的还有小学一年级的老师。
没有了学前班,小学老师等于接手了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,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规范学习习惯,以及付出更多的精力来传授基础知识,不仅工作量增加,或许会与以往的教学进度有所落后。
让学生逐渐远离“超前教育”,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长足发展
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明白,“超前教育”有弊无利,种种调整也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:
幼儿园拒绝小学化,可以让年少时光充满欢乐,而拥有一个美好的少年时代,远比积累所谓的数学、语文知识要重要得多,同样也更利于与素质教育进行衔接。
另外,过早地用“笨”、“什么都学不会”给孩子贴上标签,无异于是在增加学生厌学的可能性。从这个角度讲,让孩子在适合的年龄学适合的知识,会更符合他们成长的步伐与节奏。
小学阶段有六年很长的时间,可以通过逐步地学习来掌握知识,所以大人不要着急,更不能拔苗助长。